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如图 汉唐通过争取对西域的控制,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经营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及经营西域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