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三代创制,百王是程,虽维御损益之术小殊,而其义则一也。

——据陆贽《翰苑集》整理


(1)材料反映了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赋役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实行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史料价值。
2024-03-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

——[后晋]刘昫、赵莹《旧唐书》卷28《食货志上》

材料二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之一,与居者均役。田税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遣黜陟使按比诸道丁产等级,免鳏寡惸独不济者。敢有加敛,以枉法论。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2《食货志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新旧《唐书·食货志》,围绕其“史料价值”提取一项信息,并予以说明。
3 .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扩大税源B.庸是指纳银代役
C.分夏秋两季征收D.有利于保证农时
2023-11-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示是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     
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
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
欧阳修等《新唐书》
A.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
C.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禅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输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根据材料一,推测作者描述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陆贽对两税法的看法,如果要全面的评价两税法,你认为还应该补充哪些内容的史料?
6 . 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唐德宗在《定两税诏》中曰:“两税外辄别率一钱,四等官准擅兴赋,以枉法论。”这两则史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的实施(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C.扩大了征收赋税对象D.遏制了地方官员的腐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魏晋时期经济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晋)羊祜伐吴时,收割吴国百姓的谷子作为军粮,然后计其谷价,送绢偿还。《晋书·羊祜传》
(魏)收田租亩(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武帝纪》
(魏官)任嘏与人共买奴婢,各出八匹,后奴婢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三国志·王昶传》注引《任嘏别传》
(益州)丰,璋以米二十万斛……缯絮锦帛,以资(助)刘备。《三国志·刘璋传》
A.北粟南稻的格局开始形成B.三国时期丝织品贸易繁荣
C.绢帛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D.政府强化赋税和人口管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税之立,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辅囤仓,直(价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如此之比,其流(流即类)实繁,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助长虚伪)。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闾井不得不残,赋入不得不阙。

——摘自[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自两税之兴,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责之厚赋,则其财足以供。责之重役,则其力足以堪。何者?其轻重厚薄,一出于地,而不可易也。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而富者加地则役重。此所以度民力之所胜,亦所以破兼并之门,而塞侥幸之源也。

——摘自[北宋]苏轼《策别十·较赋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陆贽和苏轼对唐代两税法的评价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苏轼评价的时代背景。
2024-02-2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