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注;这是唐朝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



材料中“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024-03-1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题型08 “探究史料价值”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2 . 文物作为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文物反映当时政府
A.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B.将赋役合并折成银两征收
C.将丁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2022-06-26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如表。这可体现当时(     
年份史料
贞元元年(785年)南郊大赦天下制:“自立两税,经今六载,或初定之时,已有偏并,或户口减耗,旧额犹存,轻重不均,流亡转甚。”
贞元十年(794年)陆贽说:“(两税法)创制之首,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各依旧额征税……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
A.人口实现自由流动B.各地税负不一致C.户口数量迅猛增长D.均田制遭到破坏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材料:“两税法”树立了中国税制演进之路上的新的里程碑。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也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税收对象上“两税法”确立的“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以后各代基本没有改变,整个趋势是财产税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头税的比重越来越小……在税收形态上,其间实物税虽然一直存在着,但较之货币税已经变为次要角色……在税收结构上,抑商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淡。

——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载《税务研究》2015年03期)


(1)根据史料,归纳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实施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史料记载:“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中央),二曰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曰留州。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这种财政分配制度(       
A.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B.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D.使中央政府职能转变
2023-12-05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卷(八)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     
A.“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B.“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C.“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D.“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2023-05-17更新 | 25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4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考题)
7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唐朝的部分研究资料

史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怀集县庸调十两银饼

后晋·刘昫、赵莹等:《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杨炎传》

日本宫内厅正仓院北院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距今1200年

唐·白居易《赠友》:“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新唐书·食货志》:“……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唐律疏议·卷四户婚律》

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4月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西安东郊韩森寨雷府君宋氏墓出土,唐陶画彩胡人俑

洛阳博物馆藏,洛阳龙门唐代安菩夫妇墓出土,东罗马帝国金币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敦煌吐鲁番文书P.3644号“某乙铺上新铺货,要者相问不须过”相关记载

敦煌吐鲁番文书P.3354号《唐天宝六载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

Denis Twitchett《唐代财政管理》,1963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辽宁朝阳唐蔡须达墓出土,唐代丝囊骆驼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明天启年间出土,唐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中国碑

——据相关资料整理

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研究资料,自主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说明选题意义,并拟定简要的研究提纲。(要求:主题明确,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所选参考资料应密切联系主题,作答需写明所选资料的序号)
2023-05-10更新 | 5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段史料反映的赋税制度是(     
A.均输平准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

史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史料一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10 . 学完唐朝两税法后,某小组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绕着两税法的细节展开进一步研习。

材料一   (天下起兵)人户凋耗,版籍空虚……(炎)乃请作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

材料三   下图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文书《乙末年前后赤心乡百姓令狐宜宜等状》

材料四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辅囤仓,直(价值)虽轻而众以为富……一概计估算缗,宜其失平长伪。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材料五   第一,资产税开始取代人丁税;第二,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这一取代过程虽然经过多次反复,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却一直贯彻着……从唐中叶两税法开始……到清中叶摊丁入地改革,这种取代终于最后完成了。

——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998年)

(1)材料一、二对两税法的记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
(2)材料三可印证步骤一中的哪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3)就研究两税法而言,材料四、五补充了哪些视角?
(4)根据研习小组的研究步骤,请你归纳研习的路径。
(5)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你对唐朝两税法的看法。
2024-03-29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