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晋以来,各级地方官府僚佐大多为长官自辟,其中多为地方豪宗大姓;北魏立国之初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后收地方官员召辟之权;自魏末、北齐,州郡僚佐已多为吏部所授,至隋一切归在省司。这一变化表明(       
A.制度革新为大一统创造条件B.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基层治理
C.中央重建了国家的选官系统D.北魏消解了各民族政治差异
2 . 诗人王维因得到岐王和睿宗九公主的推荐,在开元十九年以状元及第;贞元十八年侯喜因得到韩愈推荐而及第;宰相杜佑之孙杜牧虽名气早著,大和二年进士考试时也得到太学博士吴武陵向礼部侍郎、主考官崔郾的鼎力荐引。这体现出唐代科举(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考场舞弊现象层出不穷
C.承继荐举遗风亟待完善D.导致选才权力发生转移
2023-11-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2022-10-20更新 | 1234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检测(B)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大雁塔既是唐代著名佛教建筑,又因为科举进士及第者将被题名于此而著称。“雁塔题名”这一现象表明
A.唐朝政府重视佛教发展B.三教合流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C.科举制助长了攀比之风D.科举制助推了崇文社会风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陈汤“博达善属文”,但“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只好西入长安求官。由此推断,汉代选官取士遵循的原则是
A.经济实力B.乡举里选C.诚实信用D.家世门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2020-04-26更新 | 619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六)文综历史试题
8 . 唐代吏部对于下级官员的选官量才注重“四事”,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如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又称“三实”。这反映了
A.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的官员B.形象与文化是选官优先标准
C.官员勤勉任劳的品质最被看重D.儒家立德观念具有至高地位
9 . 史载,“自东汉安帝之后,世务宦游,当涂者更相引荐”,“权富子弟多以人身得举,而贫困守志者以穷退见遗”。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僚政治的特征明显B.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察举制弊端日益凸显D.郡国并行下局势不稳
2020-03-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阶段性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10 . 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2020-01-17更新 | 1480次组卷 | 53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