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税法规定:根据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来制定税赋的轻重,然后再根据所辖各个州县的人口多少,田亩面积大小以及贫富的差异,合理地分配各自所应征纳的税额。上述规定体现了(     
A.税收确定原则B.多劳多得原则
C.量出制入原则D.效率优先原则
2024-05-3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上述人才选拔制度(     
A.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B.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D.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朝刘晓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     
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A.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B.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
C.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D.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史记》载:“秦之法,任(保举)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汉承秦制,汉明帝诏令:“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汉元帝时富平侯张勃就因选举不实,被削封邑二百户,死后被谥为“缪”,耻辱延及后代子孙。这些做法(       
A.有助于监察体系的完善B.意在保证荐举官吏的质量
C.抑制了王国势力的膨胀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2024-03-15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9 . 唐玄宗时,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以“素有宰相望”拜相,唐肃宗时以其“素有重名”,深得倚重。后来房琯经常称病,不肯上朝,常与人谈论佛道虚无之事,受到舆论的非议,终被贬为太子少师。材料表明唐朝(     
A.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B.社会舆论影响宰相选任
C.恩荫制度依旧广泛盛行D.佛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024-03-14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曹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户调制来源于汉代推行的口赋、算赋制度。它一改口赋、算赋按人头征收货币的方式,而是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帛等实物。曹魏的户调制(     
A.减轻了国家对个人人身的支配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D.保障了小农的生产时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