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019-01-30更新 | 4660次组卷 | 127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应在本地参加府试获得解送资格,若要离开本籍,到其他府州参加府试以取得解送资格再到京师参加全国性考试,即为冒籍。这一规定(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B.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了官僚政治日益成熟D.缘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选拔人才,为专制王权服务。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       
A.世卿世禄,嫡长子继承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2022-09-06更新 | 1158次组卷 | 149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5 . 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太宗赞叹的是(     
A.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度D.租庸调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01-30更新 | 2926次组卷 | 70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九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2021-03-28更新 | 1000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2018-10-10更新 | 2273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2022-07-10更新 | 512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