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间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2022-08-02更新 | 908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2021-09-30更新 | 728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
21-22高一上·江西·开学考试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载荆之祖八或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王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快宾“为第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断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憕得相关专业的千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
(2)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在近代,科举制在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021-09-08更新 | 33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川师大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继承了墨家的尚贤理念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1-04-22更新 | 479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晋书·卫瓘传》记载:“其(九品之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从中获悉该制度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实施及效果发生了嬗变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7 .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弊端暴露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王氏为上品家族D.君权遭到剥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