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朝廷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引入考试机制,规定: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必须通过中央的考试才能获得官职。考试包括对经术射策、对策陈政、令史史书和尚书郎笺奏等。据此可推知,“阳嘉改制”
A.杜绝了察举制的流弊B.选拔了各类实用人才
C.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D.有利于察举制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东汉时中原地区郡国人口满二十万岁举孝廉一人,而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即可岁举孝廉一人。该做法
A.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C.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共同繁荣D.缩小了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2022-02-10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代岁举孝廉本无考试之法,被举者经朝廷复察,无问题即加委任。从东汉顺帝时起,对孝廉实行考试,定制:凡郡国举孝廉,被举者年须在40以上,“诸生试通章句,文吏试笺奏”,及格方得应选。这些变化
A.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B.兼顾了对资历与品行的考察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2021-12-30更新 | 713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定远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全真高考模拟检测(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代被举孝廉后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再迁为太守等。而晋朝天位从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树立了很多孝的典型,因孝被荐的官员大多委以虚职。这种不同说明
A.汉晋“独尊儒术”B.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
C.汉朝实行察举制D.晋朝儒道佛“三教并行”
2021-03-01更新 | 542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
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
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统计,东汉时期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超过西汉。许多墓碑描述墓主时多用“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门第决定政治生态B.君主专制超于强化
C.选官标准发生异变D.宗教观念逐渐流行
8 .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入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入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
A.三公B.宰相C.郡守D.刺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