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2022-07-06更新 | 1615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 ,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庭性D.科学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极力扩大官吏来源B.汉代选官重视以德取人
C.察举制向科举制初步演进D.人才选拔取消门第限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桓灵时童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算缗令C.察举制D.告缗令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20-01-21更新 | 562次组卷 | 3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
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2019-09-29更新 | 849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秦律杂抄·除吏律》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汉书·陈汤传》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的官吏质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2016-11-27更新 | 773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