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察举制度,既有“以德取人”的因素,也有“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因素。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然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由之获得基层吏务经验之后,才能以功次吏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过程。此后再经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而科举制却是“以文取人”而不及其余的。虽然设置上有“取之以文”后“课之以能”之意,但设想绝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二者间仍然时时表现出抵悟不合之处。众多士子在狭窄的考试一途上竞争拼搏,不得不竭尽心智揣摩辞章苦诵经疏,精力才华为之耗尽,浮华迂腐之性因之而成。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0更新 | 562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在察举之后,规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先经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一般是将考试的内容,书之于简策,令被举之士“成以书对”,皇帝亲览其策,策试高第而举任要职。这一举措
A.取消了地方官对选官的参与权B.使得察举的对象发生转向
C.造成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D.为科举制提供了历史借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传说:“董永,西汉时出生在东台市西溪镇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曹财主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如果他生在汉武帝以后的汉代,他有可能被推举做官,主要是因为当时
A.选官注重道德品行B.董永才能出众
C.解决王国问题的需要D.选官制度公平公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统计,东汉时期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超过西汉。许多墓碑描述墓主时多用“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门第决定政治生态B.君主专制超于强化
C.选官标准发生异变D.宗教观念逐渐流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B.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D.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7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019-01-30更新 | 4661次组卷 | 127卷引用:甘肃省徽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则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
B.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
C.注重保证察举“质量”
D.将察举权收归到了中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