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白居易在《赠友》中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认为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才能避免“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由此可知,当时(     
A.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B.租庸调制仍然得到普遍认同
C.税制改革面临现实性挑战D.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
2024-01-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加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
2024-01-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2024-01-24更新 | 346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唐朝的均田制取消了奴婢与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的规定;也取消了4岁以上丁牛每头受田30亩,一户限 4 头的规定。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促进奴婢人身解放B.限制地主扩占农田
C.鼓励农户改进生产D.提高农民生产意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但岭南道怀集地区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银饼。如图是唐怀集庸调银饼,观察该图可知当时(       
A.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南方税收总额高于北方D.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
6 .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据此推知,该税制(     
A.改变了旧有的赋税征收标准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计亩征银
C.使人民的税收负担大为减轻D.废除丁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7 . 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A.有效地抑制土地兼并B.加强了经济实力C.呈现出因地制宜特点D.简化了税收名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轻徭薄赋B.耕作技术的提高
C.实施两税法D.人身控制的加强
9 . 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徙,版籍徒有空文,岂堪按以为额?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田赋三》

材料二   两税之立,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囤仓,直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力用不得不弛,风俗不得不讹,闾井不得不残,赋入不得不阙。

——陆贽《陆宣公奏议》卷4《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三   自建中初,天下编氓百三十万,赖分命黜陟(官职),重为案比,收入公税,增倍而余。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氓,皆被其籍,诚适时之典,拯弊之良图(原注:旧制,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建中新令,并入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

——杜佑《通典》卷7《食货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三对两税法的态度及各自的理由。
(3)综合材料,谈谈唐朝税制改革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