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下表是唐朝不同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变化表。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地区
时间
河东道
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关内道
京兆府
河南道
河南府
剑南道
成都府
江南东道
余姚郡
754年 1289056345486292117474616095086258
807年1240008157241202187994601051276
A.安史之乱的影响B.赋税政策的调整
C.经济重心的南移D.土地兼并的加剧
2024-03-1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测试联考历史试题
2024·湖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     
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
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
2024-01-13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效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宋,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效,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赞《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时人关于两税法施行的观点。
2023-09-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唐朝的税制创新(       
A.成为政府敛财手段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提高国家治理能力D.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2023-05-31更新 | 80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东南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白居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6 . 如下图所示,图一到图二体现了我国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该变化(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
C.扩大了税收名目和对象的范围D.遏制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的现象
2023-02-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两税法的推行(     
A.土地兼并逐步减少B.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D.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8 . 安史之乱后,农民大量脱籍逃亡,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此,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维持租庸调制B.进行编户齐民C.提高税收额度D.调整赋税制度
9 . 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0 .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