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以诗证史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如表的唐诗可以总体印证唐代中后期(     
出处诗句
唐彦谦《采桑女》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白居易《观刈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征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A.生产水平低下B.农民负担沉重C.兼并之风盛行D.赋税制度变革
2024-02-0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李绅所作《悯农》诗2首,应是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悯农》诗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将实物税改成了货币税,实行□后农民的困境。□所代表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均田制
3 . 唐白居易(772~846年)在《赠友五首》诗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该诗反映了(       
A.均田制调动农民积极性B.贞观之治促进农业的发展
C.恢复租庸调制成为趋势D.两税法实施后存在的弊端
2023-05-17更新 | 28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禈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1)依据材料三推测作者生活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此材料可作为研究作者所处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的____(A.直接史料/B.间接史料)。
(3)诗中的“里正”的主要职责是____(双选)。
A.赈济族人   B.维持治安   C.催纳赋税   D.掌管狱讼
2022-10-1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3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诗人白居易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该诗体现的税收制度是(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
2022-02-1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开始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由此大量农民开始走出家门去市场谋利。陆龟蒙在《江边》诗中就记载“苏州某菜农种菜达十亩之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扩大了,小家庭也开始向联合家庭转变,还产生了大量的“园户”“渔户”“卖菜家”等“富民”阶层。“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农民在农闲时节大量进入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领域,如湖州顾山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这导致那些失去土地和农闲时外出务工的农民成了城市雇佣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雇工契约,如《戊戌年令狐安定雇工契》中对雇工的工作时间、工作要求、劳动报酬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摘编自张安福《税制改革对唐代农民产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两税法对农业的影响。
2021-04-19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后培优练(统编版)-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7 . 白居易在《卖炭翁》诗中云:“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说明唐朝后期
A.农民赋税负担非常沉重B.官府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C.丝织品充当了货币职能D.藩镇割据影响宫室收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