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面是关于东汉时期察举制的部分规定的记载。这些规定(     
记载出处
“令(秀孝)试之以职,乃得充选”《文献统考》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后汉书》
“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乃得参选”《后汉书》
A.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B.促使乡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
C.蕴含了政治理性色彩D.表明地方舆论支配人才选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阶层流动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儒学独尊D.完善了官员选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公元前142年,汉景帝下诏将进入政府任官的财产资格由最低十“算”(每1万钱价值的财产为一个“算”)降低至四“算”。这(     
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B.加剧了卖官鬻爵的现象
C.打击了大族的仕途垄断D.推动了察举制度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是以功臣封侯食采,子弟平流涌进,而不知随时向民间吸取新因素,增加新血轮,致政府与民间日逐悬隔,在上人材日稀,在下民情隔膜。上下不能连贯,有僵化为新贵族之趋向”。为此汉政府创立了:(     
A.内外朝制度B.察举制C.郡国并行制D.九品中正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022-06-03更新 | 2664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王符在《潜夫论・考绩篇》冲写道:“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暗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儒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符,求贡不相称。”王符阐述了
A.察举制选才的弊端B.王朝兴衰的规律
C.科举制推行的原因D.选才应分科考试
2021-10-05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5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A.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B.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C.官吏选拔制度逐渐建立D.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人讲到古代的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绝对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代实行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方式;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削弱王国势力B.极大地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长期推行使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10 . 东汉末期崔寔在其所著《四民月令·政论》中引谚语云“州郡记,如霈雳;得诏书,但挂壁”。汉哀帝时王嘉说:“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B.豪强世族掌控地方权力
C.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削弱D.州郡长官仍由皇帝来任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