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选官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时期名称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特点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宗法世袭①______贵族政治
战国、秦朝军功授爵制、荐举制②______才能、军功官僚政治
两汉③______官员举荐德、才官僚政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品评品第士族政治
隋唐以后科举制分科考试成绩④______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抵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并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2 . 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续婧仪《春秋战国客卿制度与识人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求贤诏(含策问)统计表(部分)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两千石、两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上策诏诸儒:制曰:盖闻上古至治……予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於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是年,董仲舒是贤良对策的第一名。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时期“求贤诏”的特点。
3 .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等附加条件。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

材料二: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当时的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获得资格的,而其籍贯也有所变化。隋代宰相只有极少数籍贯属南方,唐宰相累计有369人, 其世族籍贯90%属于北方。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据统计,宋代共有宰相134人,南、北方地区分别以浙江、河南为代表,河南共有21人作过宰相,北宋18人,南宋3人;浙江先后有24人任过宰相,北宋4人,南宋20人。


(2)分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 ,并创办京师大学堂。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07-2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示范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力量的互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

(1)指出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

历史上,关于科举取士的原则有两种观点。有人主张“逐路(地方行政区划)取人”,有人主张“惟才是择”。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55%、35010和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才被录取。


(2)根据材料,说明明朝科举取士所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其目的。
2020-05-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谱学或称谱牒学,是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一门学问。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盛极一时。“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贾氏、王氏谱学出焉”。到了唐代后期,士、庶界限逐渐淡漠,谱学衰落了。

——摘编自仓修良《试论谱学的发展及其文献价值》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谱学在魏晋盛极一时而唐代后期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917年的《邗江王氏五修族谱》罗列了所有邗江王氏后裔,在此基础上,《邗江王氏六修族谱》于1995年修成,但只刊印了王夫之一脉的繁衍、发展情况。《六修族谱》共分为两部分:一是附录,包括家规家训、人物传记等内容,主要是对王夫之的轶事记载和传诵,以体现族谱特殊的分量和价值。二是世系表,其中包括王夫之祖下各房齿录的子嗣繁衍、配偶、生卒等情况,时间跨度达375年。

——摘编自刘嫱等《<邗江王氏六修族谱>研究》

材料三 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指老子)之后,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胡适《绩溪旺川曹氏族谱序》


(2)依据材料二、三,简析族谱的史料价值。
2020-01-20更新 | 26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文章写得很好),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2019-12-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10 . 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就提出了一个秦汉以后社会是“士人政府”的著名论断:

朝廷内外官僚,皆由士充之。故汉代政府,由武帝以下,乃确然成为一士人政府。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指科举等选官制度)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

注:文中的“士”“士人”并非指西周贵族最低等级——士,这一等级在春秋战国解体,同时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即文中的“士”“士人”。

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