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魏晋时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官员道德品质提高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2-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9卷引用:【校级联考】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021-10-23更新 | 291次组卷 | 59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2020-11-21更新 | 147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给双亲,这一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亦出现过不少类似于子路的孝子。在汉代,这种孝子有机会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被重用(  )
A.举孝廉B.科举考试C.承袭爵位D.入太学学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久,董仲舒又建议“岁贡各二人”。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又重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说明了汉武帝时选任人才的制度是(  )
A.察举制B.科举制C.门阀制D.世袭制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

——摘编自安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 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 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 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

——摘编自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关——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