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ˈ。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对材料所示制度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这是名义上的土地地主私有制B.战国时秦国首先推行后国力强盛
C.直至宋代被贵族官僚地主破坏D.受田农民须向国家缴租税、服徭役
2 . 唐太宗要修建宫殿,按照制度规定,其修建过程依次包括(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2023-12-05更新 | 205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2023-11-07更新 | 155次组卷 | 4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       
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了中央集权
2023-11-04更新 | 99次组卷 | 38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2023-10-27更新 | 287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3-07-15更新 | 552次组卷 | 47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唐初建制规定中书省下属官员中书舍人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拟定工作。唐高宗时,皇帝开始委任文学之士替他撰写诏书并侍奉左右,分担了中书舍人的职务,唐中宗时更有上官婉儿以女儿之身长年“独当书诏之任”。这一变化说明唐朝(     
A.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B.女性政治地位上升
C.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2023-06-13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高二年级(2021级)下学期6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023-03-13更新 | 403次组卷 | 82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