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曹操出身卑微,德行不佳,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而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编者着力刻画曹操智慧谋略、明智豁达、随机应变等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形象。这一变化(     
A.加剧了思想领域的混乱B.引发了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C.突破了人物品评的标准D.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通过“举孝廉”,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D.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022-06-03更新 | 2670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
朝代制度选拔标准或方式
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荐举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品评
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
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选官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
A.品德B.考试成绩C.官员的文化素质D.血缘关系
2020-08-27更新 | 681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类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D.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