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怎样治国,孔子认为,用政令来约束,用刑罚来整治,只能使老百姓暂时免于罪过却不会使其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育,用礼仪来要求,不但能使老百姓知道羞耻而且能够使其敬服(《论语为政》)孔子还强调,政令宽和,老百姓就会轻慢,得施以刚猛之策进行纠正;政策刚猛了,民众就会受到摧残,得再施以宽和之策;宽、猛互相调剂的政策才是政治和谐局面的由来(《左传,昭公二十年》)。

——摘编自陈生玺《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治国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和宋代“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的表现。
2023-12-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迅速,盛况空前。史家人才辈出,私人撰史蔚然成风。《隋书·经籍志》中的史部著录史书800余部,13000多卷并分史书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其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外,家传、谱牒也大量涌现。 ……唐王朝建立后,借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职史官制度和大臣监修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史馆修史制度和宰相监修制度,基本上完成了史书编纂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自此以后,历朝“正史”和“国史”的纂修便被国家政府所垄断。

——摘编自雷震《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

丁鼎《略论魏晋南北朝史学对唐代史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史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4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 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   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 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对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特点。
2023-10-13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2023-09-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州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拜占庭人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遗产,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身份保持了统一帝国的政治体制,而且在皇帝专制统治、《罗马民法大全》等诸多方面坚持了欧洲地中海上古政治遗产,并有所发展。为了治理众多古代族群,帝国政府始终维系着庞大且完善的官僚国家体制,其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司法、宗教文化各种最高权力于一身的皇帝专制中央集权。7世纪至12世纪推行军区制,以农兵制、军政合一为重要特点,并由将军对行政区域及其军队进行管理,对扭转拜占庭危急局势起了重要作用。拜占庭人成功打造了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并将各个斯拉夫族群纳入其中,其影响至今犹存。

——摘编自陈志强《欧洲中古史视域中的拜占庭帝国》

材料二   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机构和制度趋于完善,在内地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疆设立都护府、都督府进行管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府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改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专业化,设立节度使,制定《武德律》《贞观律》等,很重视礼制的建设,直接促成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唐人对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都抱有包容的态度,从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国家治理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3-05-19更新 | 983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从汉到唐,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汉到唐,由统一而分裂而再统一,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迁,孕育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统一帝国。汉唐间的历史发展取向,与当时的南北区域背景,特别是六朝时期特定的南北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汉朝是前承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发展候向,并将那个时代出现的各种要素、显现的各种矛盾熔冶于一炉的统一皇朝,那么,唐朝则是前承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倾向,对南北分裂时代所产生的各种要素兼收并蓄,并孕育了新的变革萌芽的统一皇朝。正如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朝存在显著差异一样,汉和唐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这些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根本性的,即社会形态和时代性质的差异,而且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南方与北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唐代相对于汉代的所有变化,都可溯源于汉唐之际的魏晋南北朝”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变化的影响。
8 .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史料一   唐代丝绸之路


史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前五次均未能成功东渡。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葬于日本。逝世前,其弟子按其真容制作了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供奉在唐招提寺开山堂内,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摘编自《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史料二说明鉴真为何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国传说记载,早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从此,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周武王伐纣时,川蜀等地的茶就被当作地方特产,上贡到朝廷。春秋时期,茶叶已作为供人食用的菜肴汤料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推崇。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一年的造茶产量就是一万八千四百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流通到了世界各地。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使茶带上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摘编自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马”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中汉字“马”字的变化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2)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