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闻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四   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五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庄园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主题二   社会的变化

材料六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意味着压抑下层百姓权利的种种桎梏得以剔除,而对奴婢生命权的保护亦更加深入具体了。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七   (宋代)岳州知州指出:“(农民)自来兼作商旅……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承佃耕种)。”宋高宗采纳户部意见:“商人田产,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难(不应)许人请射。”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八   社会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关于水平流动,多表现在地域和职业方面的流动。如农民摆脱户籍与土地的束缚,“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商人在各地流动,“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士人也从事经商,在赶考途中,有“贩盐为事”。垂直流动则多表现在科举制全面展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宋代开始阶级区分不及前代严格,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摘编自陈静《宋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九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主题三   儒学的复兴

材料十   在北宋初年,儒学思想比较沉闷,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没有占支配的地位。到北宋中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因循守旧政治受到日益激烈的批评,士大夫中要求改革政治的变法思潮日益高涨。儒学这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向着“通经致用”的方向发展,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需要而日益活跃。当时士大夫中不少人出于对内忧外患交炽局面的忧虑,想通过对经籍作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新解释,为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寻找答案,为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寻求药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儒学也在各个学派争鸣中得到发展,形成带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新儒学。

——摘编自吴泰《中国史话》

材料十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十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十三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主题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

材料十四   宋代市民文化的繁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演艺由宫廷走向民间,由上层社会的消遣享乐转向大众性文化娱乐——更具意义的是,以勾栏演艺为中心的瓦舍之创设,为演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从此民间城乡各路艺人汇聚于此,使得官方与民间、城乡长期分流的表演艺术终于迎来了交流汇合的契机”。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宋代各类文化式样更趋世俗化、大众化。这一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不仅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俗词、话本艳曲等大量的通俗文学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俗文学文体的相对独立,其突出标志就是宋代出现的话本小说以平易生动的口语代替了以往文学作品典雅的文言,语言风格凸显出口语化、通俗化的特色,开启了后世以口语化的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先河,从此白话小说在文学舞台上占据了-席之地以白话文为主的俗文学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受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自宋代以后士大夫阶层在文学创作领域里也呈现出雅俗贯通的倾向。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市民文化兴盛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效应探论》

材料十五   宋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科技成就走在世界的前端,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数学、传统医学、传统天文学、法医学、传统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推动出版了一系列的科技作品如《梦溪笔谈》、《圣济录》、《洗冤集录》、《统天历》、《农书》等。四大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罕见的篇幅来讨论朱熹的科学思想。

——摘编自刘芹《儒学与中国古代科技——以宋明为例》

材料十六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6)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7)据材料七,概括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8)据材料八,概括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宋代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九,指出唐宋变革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表现的原因。
(10)根据材料十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
2023-10-16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更新版)11·纲要上第1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规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在耕作制度上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同一块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续栽种,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其凡《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闻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四   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五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庄园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主题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六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意味着压抑下层百姓权利的种种桎梏得以剔除,而对奴婢生命权的保护亦更加深入具体了。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七   (宋代)岳州知州指出:“(农民)自来兼作商旅……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承佃耕种)。”宋高宗采纳户部意见:“商人田产,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难(不应)许人请射。”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八   社会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关于水平流动,多表现在地域和职业方面的流动。如农民摆脱户籍与土地的束缚,“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商人在各地流动,“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士人也从事经商,在赶考途中,有“贩盐为事”。垂直流动则多表现在科举制全面展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宋代开始阶级区分不及前代严格,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摘编自陈静《宋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研究》

材料九   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6)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7)据材料七,概括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8)据材料八,概括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宋代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九,指出唐宋变革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表现的原因。
2023-08-1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11·纲要上第1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

——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摘编自肖培栋《浅析西欧中世纪农民对土地的合法占有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田讼现象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的特点,说明庄园法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诉讼案例体现的不同法律理念。
2023-02-28更新 | 740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生产

朝代全国耕地面积(亿市面)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市亩)总产量(亿市斤)全国总人口(万人)人均占有粮食(市斤)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2.394%91196.743200614.8
秦汉5.7294%117629.0160001048.35
魏晋南北朝3.851.9251.92590%122/215583.8550001167.7
隋唐6.423.213.2190%124/3281305.8390001450.92
宋元7.22.594.6190%140/3431749.45120001457.87

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材料三   人物简介


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后,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黄母祠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擀、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信息,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人物简介,概括黄道婆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走进宋代,了解宋代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


(1)上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实行怎样的国策?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此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宋史记载:“苏湖熟,天下足”,又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4)材料四中的景象出现在什么场所?如果我们来到北宋都城开封,想去感受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你会建议我们去当时最为繁华的哪一地方?

材料五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5)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请你列举两例领先世界的宋代发明。
6 . 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城市经济的发展
C.政府经济政策调整D.贫富差距的扩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全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甚微”的原因。
8 .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朝农作物平均亩产约1.5石,而宋代平均亩产约2石,比唐代高约30%……而且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不包括
A.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B.宋朝人口数突破1亿,劳动力有所增加
C.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D.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2019-12-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三单元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练习卷
9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