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选官用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然而把察举作为一项选官制度确立下来则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文帝二年,下诏曰“唯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九月,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其言。”至汉武帝时期,察举人才的标准、科目、教额、时间等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总之,察举制在实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调整、改革、充实,从最初的单纯依靠荐举发展为荐举与考试并行,然后根据成绩量才授官,逐步建立成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刘园园《汉代察举制探析》

材料二 隋唐初设进士,岁取不过三十人……明经中科者亦不过百人。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时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至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宋代既立意要造成一个文治的局面,故一面放宽了进士的出路,一面又提高文官的待遇。处处要礼貌文官,使他不致对武职相形见绌。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介西汉王朝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对其政治局面形成所起的作用。
2 . 唐、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创新是隋唐时期的一大特色。以唐代三省六部制为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北宋皇帝)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据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等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间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流动”的宋朝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太宗时,置榷属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私茶法规,“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摘编自《宋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社会“流动”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文宗)“民间修昏(婚)姻,不计官品而上(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唐代北方门阀士族)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据《宋史·向敏中传》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

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


(1)材料反映唐代婚姻最看重什么?指出其反映的时代观念。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宋代“择偶”标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第一帝国”和隋唐“第二帝国”,都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自然经济气息浓厚。与汉唐相比,宋朝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急剧成长,以前未曾见过或者虽有征兆却并不明显的诸般新气象,此时却呈现在我们面前,宋代经济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性缺陷,这一进程终未结出现代化之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局部或整体),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02更新 | 784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届高考预测猜题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全国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面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8 .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及宋代初期,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自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宋初科举制度,沿袭唐朝。从宋太祖开始,科举制度就在逐步变革。宋人废除了“公荐”制等,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确立弥封、誊录等制度,且大量扩充录取名额。在录取名额中,北宋初年,南方籍进士数量是北方籍数量的近两倍。江南地区庞大的进士总量导致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这种比例悬殊下,北宋中叶,在南北大臣之间产生了对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摘编自傅璇琮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乔依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材料三   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种重门阀世族,而看金榜题名之人;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粮食革命”的主要表现,简述其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宋时期为解决“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所采取的措施。与唐朝相比,北宋科举制的变革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宋朝社会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对制度变革与社会变化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