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正史的记录中,汉代外交家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事迹,在《史记》中被誉为“凿空”。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乃募人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希望能够形成合力夹击匈奴的军事联盟。张骞应募出使,他亲身行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关于西域的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西极之地。

材料二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奉明王朝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曾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共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过,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明帝国皇威的远扬。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都以大量文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海外诸国的地理面貌和人文面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出使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共同意义。
2022-02-2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十所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02年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对于海外诸国实行“柔远人”“敦睦邦交”的政策,他认为“四夷顺,则中国宁”,且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需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了最高潮。中非双方以空前的规模进行频的政治性互访,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同时,中非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访问的非洲国家也常常派使团随船队回访中国,每次来华使团都受到礼遇,被奉为上宾。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1)根据材料,分析明成祖时中非交往出现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明成祖中非交往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