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次大碰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从小对西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并委以重任。他刻苦学习西方历法,重视钦天监测报的准确性,以为授时乃国家要务,耕作活动需要按节气进行,无违农时,才能五谷丰登。在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过程中,康熙帝强调懂得了丈量法,就可以广泛搜剔隐匿田地,在治理河域方面,也须具备几何学的知识。三藩叛乱期间,他提拔南怀仁,试制了适合山地作战的新型火炮,这些火炮在平定吴三桂叛乱、回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西学的应用成效显著,产生了一些水平高、影响大的成果……康熙帝曾令法国传教士翻译《人体解剖学》,后发觉该书有悖于中国传统礼教,便不予问世。由于西学的传播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因而中西交流与广大民众联系不大,难于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刘长江的《从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看“中体西用”的早期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主张“中体西用”的背景及实践的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021-06-2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康熙帝将盟旗制度推广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及其他蒙古各部。在蒙古各部至内地的道路上设立邮站、驿站军台,“凡汗、王、贝勒过境,警晨夜,饲牲畜;商旅出其途,亦资捍卫”。实行巡边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巡查边境哨所。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B.促进了商帮形成
C.完善了边疆治理D.维护了蒙古传统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块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景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澳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最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国边团”,康服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
(2)据材料,简析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迫切需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此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西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秦始皇、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封建帝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日:“为人君,止于仁。”又日:“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提及“百代都行秦政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此时的“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的理解。康熙帝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021-02-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作为封建帝王,康熙热衷于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a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二较之明末,西方科学在清初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当时西学的传播往往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康熙帝替代了士大夫阶层,成为推广西学的主要领导者。但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使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他没有也不可能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和创造大量物质财富、获得更大利润。然而正因如此,诸多的评判和标签加在了康熙帝身上,使得他或被认为是贡献卓著的“科学家皇帝”,或被认为是“窒塞民智”的“罪魁祸首”。

——摘编自刘溪《西方科学与康熙帝圣王形象的塑造》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态度,并解释材料中“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为何“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2020-08-1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收复台湾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政策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禆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圣祖仁皇帝实录》(二)卷116,康熙二十三年

材料二   据时人于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六年的实地观察,闽粤沿海地区“界外疆场彧彧,禾麦穟穟……一望良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阤垣复为华堂雕桷”……台湾人口也有较大增长,从康熙二十二年的10万左右,增长到康熙六十年的近30万。

——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说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地区政策调整的内容及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调整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海峡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调整理台政策的政治意义。
2020-07-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8 . 康熙皇帝对西方科技十分关注,被誉为“科技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康熙没有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认真学习,为己所用。他不仅热爱自然科学,而且对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宗教、文字、音乐、绘画都有了解。在用科学方式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后,他重用来华传教士,不断引进西方科技人才,而且还在宫中设立算学馆,固定设立天文历法学校,并扩大招生。

——摘编自张云筝《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受传统夷夏观影响,康熙以及中国的士大夫对世界的了解比较欠缺,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重视经验和实用的传统科学认识方法在康熙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传统科学“师法古人”的认识论原则即过分重视回溯古代权威的思想观点,维护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继承。

——摘编自闫大伟《康熙西学观形成原因浅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对西学认识的不足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020-07-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