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收复台湾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政策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禆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份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

——《圣祖仁皇帝实录》(二)卷116,康熙二十三年

材料二   据时人于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六年的实地观察,闽粤沿海地区“界外疆场彧彧,禾麦穟穟……一望良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阤垣复为华堂雕桷”……台湾人口也有较大增长,从康熙二十二年的10万左右,增长到康熙六十年的近30万。

——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说明康熙帝对东南沿海地区政策调整的内容及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调整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海峡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调整理台政策的政治意义。
2020-07-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2 . 在今天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北驱匈奴,设九原郡;南伐百越,设桂林、南海、象三郡。这样,秦的版图,东至大海,西到林洮,南至大海,北迄阴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李泉《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书局》出版)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   塞北自突厥、颉利灭后,薛延陀、回纥等堀起。贞观中,遣李勣北讨,尽灭薛延陀;而回纥、铁勒等部遂相率来归,请置唐官,太宗乃于其地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而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复于突厥、回纥之间,广置邮驿,开辟“参天可汗道”,以为入贡之路。天可汗者,西北诸番所上太宗之尊号也。故太宗赐诸蕃玺书,皆称皇帝天可汗,诸番建立君长,亦必待天可汗册封,唐室实际已为分诸族之宗主国矣。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唐太宗的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   中国历代所谓“边患”,皆起自东北、西北和北部的“三北”地区……历代继承秦制,皆以长城为屏障,固守“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因而限制了国家的真正统一。清朝摒弃历代的传统政策,主要是从圣祖(康熙)开始,废长城而不用,撤长城之防御,在“中外一家”思想的指导下,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崭新局面。

——李治亭主编《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使“长城内外各民族形同一体而在“三北”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简要分析中国能成为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的原因。
2020-04-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四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

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国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当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设置上,凡高级官吏都是一满一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军机大臣都是如此。这样,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满族官员少的困难,真正达到了神奇效果。

——引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入关后,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
(3)综合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从他上述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历史启示?
2020-04-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居家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文化软实力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列举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0-05-1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 历史试题
6 . 秦朝、唐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的统一正由以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不专因秦国地势之险要及其兵力之强盛。另有秦较早“以牛田”,并修三大水利以促农业,为军事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一般意向所促成。统一后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稳固。

——摘编自《战国策》《过秦论》《国史大纲》等

材料二:李唐起自西隆,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亭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康熙时期,他实行“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他曾说:“朕承丕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他认为处理民族关系关键在于收拾人心,加强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向心力,他说:“天下事最可忧者,不在今日盗贼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由此可知康熙认为光靠武力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定而已,要想长治久安,必须采取整饬人心,增强满族的向心力,才能确保国家长久的繁荣兴盛,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来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改善满汉关系。

——《试论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提炼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如何“加强制度建设,使统一巩固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指出康熙是如何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分别概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2020-01-0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二:“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


(1)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你如何理解“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的评价。
(3)康熙帝通过哪些举措使国家达到了“寰宇一统”。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征。
2020-02-1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安西都护府遗址——交河故城

材料二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康熙帝为曲阜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及两种主要方式,简要分析其效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的理由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康熙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2020-02-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二 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朝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但保留蒙古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在行政上依照蒙古之例编旗。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后盟长作为会盟的召集人,由皇帝在盟中诸旗中指定一人担任,同时起到代表朝廷监督各旗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使其成为清朝统治的得力柱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的理由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施恩”于蒙古的具体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