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562次组卷 | 58卷引用:专题05明清时期 -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统编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各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20-07-11更新 | 2925次组卷 | 36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1-11-09更新 | 1830次组卷 | 13卷引用:专项测试07明清政治、经济和社会-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和专项测试(统编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
2020-07-12更新 | 2222次组卷 | 26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蒙古关系密切,足以防备朔方来犯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C.长城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D.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1679次组卷 | 20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8世纪初,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全国性实地测量,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收入图中,即《皇舆全览图》。康熙帝此举
A.体现了清朝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加速了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
C.适应了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D.旨在推动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9 . 清以前,没有一个王朝在台湾设置郡县。康熙时规定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及驻军守卫,并派巡台御史监察官员。这体现了(     
A.台湾与大陆治理一体化B.郡县制的内容得到完善
C.清朝边疆政策的灵活性D.闭关锁国政策不斯强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