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根据时代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在先秦以“子学”形式存在,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儒学在继承孔子、孟子等人思想的同时,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儒生将孔子整理的典籍封为经典,即“五经”。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汉代儒家经学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春秋》被用作审判罪犯的标准,《诗经》则被当作谏书以规劝执政者。孔子则被描述为天庭的圣人,为汉立法制宪,祭孔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对于程朱理学而言,在明朝时期的确盛极一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人们发现程朱理学也有一定的不足。而且王学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崛起,造成了程朱理学的下坡路。王学的崛起造就了明朝理学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在这段时期,人们以学习王学为主流,即使在朝堂之上,也有很多的大臣在学习王学,王学对明朝的发展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一方面,王学曾经取代过程朱理学,有他的过人之处;另一方面,王学也曾经帮助明朝进一步发展,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崇尚王学。

——摘编自宋志明《论宋明理学的成因和变迁》

材料三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理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傅斯年曾声明自己“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他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