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主要城市。驰道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早期的驰道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其分布区域是:“东穷燕、齐(今河北省、山东省广大地区),南极吴、楚(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西至临兆、羌中(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北据河为塞”,并沿阴山至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县北)。

——张传玺、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三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泾、朱家、罗店、南潯、菱湖、濮院、乌、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

——摘编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别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反映。
2020-08-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2021-08-31更新 | 654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苏湖地区丝织业日趋扩大,蚕桑用地超过稻作用地,震泽镇及近镇村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该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出现
C.经济中心南移趋势完成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6 . 商人历来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但到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朋友说“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位朋友回答道“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士商勾连影响社会风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488年的吴江县志记载风土人情时提到,商人离家百里,家人就会愁眉苦脸;在外地经商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而1548年新编县志却未载此类说法。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政府好恶决定史书编修B.重农抑商政策调整
C.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D.宗法社会日益解体
2022-05-13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021-09-04更新 | 696次组卷 | 172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例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022-05-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遭到严重冲击B.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2021-07-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