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三大家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这些主张的相同点是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君主制度
C.倡导离经叛道D.提倡君主立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清末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2020-10-15更新 | 103次组卷 | 4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B.“天下为主,君为客”
C.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20-10-14更新 | 302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天立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王夫之在评论北魏孝文帝时说:有王者起,斟酌腹里边方、山泽肥瘠、民人众寡、风俗淳顽,因其故俗之便,使民自陈之,公卿、有司不能搬用“周礼之制”,不可以一切之法治之也。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应当
A.以德治国,教化民众B.限制君权,通经致用
C.因地制宜,实事求是D.立足生产,整顿吏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D.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2020-09-28更新 | 715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之际,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王夫之则倡导“循天下之公”。这三位学者的思想
A.全面批判了传统儒学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C.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启蒙性D.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020-08-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 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
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
2020-07-16更新 | 566次组卷 | 4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2020-06-20更新 | 118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这种认识(  )
A.体现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B.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因素
C.是朱熹“理气”思想的继承发展
D.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