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倡导“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可见黄宗羲和顾炎武均主张(       
A.分化事权以提高行政效率B.重设丞相以削弱君主专制
C.小国寡民以维护天子威严D.民主选举以实现地方自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东汉和宋朝的兴亡都与“清议”的兴衰息息相关,“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可维持-二,至于清议亡,而千戈至矣”这说明
A.社会风俗影响王朝兴衰B.顾炎武力图冲破专制束缚
C.社会舆论具有政治功能D.清议有利于反清复明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日《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这里顾炎武旨在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B.宣传维护传统儒学
C.批判封建君主制度D.倡导务实求真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检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2020-03-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