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
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2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顾炎武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主张,认为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顾炎武
A.认为应独尊儒家经典B.反对空谈义理,要大胆实践创新
C.强调经学要解决现实问题D.认为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
4 . 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日“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D.“天下为主,君为客”
2020-10-23更新 | 514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该言论的主旨是
A.倡导经世致用学术取向B.提倡无研不信为学方法
C.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D.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2022-01-01更新 | 161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宜春奉新县一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7 .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2021-0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3-2014学年江苏省睢宁县菁华高中高二9月检测历史试卷
8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9 .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D.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10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