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2022-09-09更新 | 1112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围住并与居民隔开,设有市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郑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的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谈谈你对平衡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认识?
2021-08-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1-05-20更新 | 167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1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38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一中高一4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乾隆时编纂的《吴江县志》记载:“绞绸之业宋元以前性郡人为之。至明熙、宜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当时
A.官营手工业日趋衰落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C.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新生产方式萌芽出现
6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表明当时
A.新型生产关系有所发展B.国家鼓励发展民营丝织业
C.机户机工之间合作无间D.雇佣劳动在江南已经普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张履祥(1611-1674)对江浙一带农业生产有如下记载:“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这表明当时江浙一带的农业生产:①生产效率极为低下②租佃经营方式盛行③人地矛盾较为突出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由此可知
①雇佣关系出现②官营手工业兴盛③资本主义萌芽④租佃关系的繁荣
A.② ④B.② ③C.① ③D.① ④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针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权力更强。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为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材料三:“吴(吴地)民生齿最繁(人口众多),恒地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从事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神宗实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改变。
(2)概括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本,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2020-08-0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一现象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2020-05-10更新 | 144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