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据此可知,王夫之意在
A.反对君主专制体制B.宣扬天下为公观念
C.阐述人民主权思想D.展现济世安民情怀
2022-02-16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并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一思想
A.旨在推翻封建政治制度B.是经世致用的直接反映
C.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D.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022-02-1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曾提出“能必副所",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世界相符.这位思想家也主张
A.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B.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D.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王夫之认为,行是知的来源,行是知的目的,行是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知正确与否的标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的知行观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天理观B.践行了汉代儒学的伦理纲常
C.体现出先秦儒学的经世思想D.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日趋活跃
2022-01-18更新 | 215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5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痛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些主张
A.宣扬民主启蒙的思想B.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D.反映了对传统体制的反思
2022-01-15更新 | 535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综合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汲取了王夫之“天下之大防二:中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的民族观,形成了以“排满革命”为号召的资产阶级民族思想,这种思想逐渐上升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A.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B.推动了儒学在近代继续并有新发展
C.对近代民族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D.对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2-01-14更新 | 37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王夫之指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声色臭味与仁义礼智不相情逆“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向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据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A.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B.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C.强调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D.对人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C.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D.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021-12-01更新 | 27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6届湖南永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王夫之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认为政治腐败的根源是
A.帝王横征暴敛B.帝王独尊C.土地私有D.法制之弊
2021-11-20更新 | 31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夫之在其剧作《龙舟会》中塑造了谢小娥以弱女之身为父亲和夫婿报仇的情节。剧中谢小娥鲜明的丈夫之气,远远胜过一众懦弱无能苟且偷安的男性官员;当钱刺史说要表奏当今,表扬谢小娥的孝烈,为谢小娥讨旌表时,谢小娥直接拒绝。这一形象塑造意在
A.打破封建等级秩序B.促进平等观念形成
C.批判封建的伦理观D.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