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在文化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分析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部门,同时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钢法;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摘编自黄文莲《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手工业,也无论是手工工场还是家庭手工业,大多是在商业资本的支配下徐徐发展。从1875年的磁州煤矿到1890年的大冶煤矿,在中国第一代的14家新式煤矿中,无一由原来手工采煤的土窑业转化而来。在商人包买主广泛控制下的手工棉纺织业,也无一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机器纺织工人。中国近代手工业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一些手工工场开始使用机器。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始终以分散的个体生产为主体,没有摆脱“悉听小民自为”的家庭生产之境况。

——摘编自陈庆德《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趋势的内在基础。
2023-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2014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材料二下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以金属冶炼的文物图片。



(4)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史书记载:罗马共和国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春秋战国),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


(5)依据材料三,为什么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比罗马共和国士兵所使用的更锐利坚硬?

材料四材料(1)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2)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3)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6)结合材料(1)、(2),提炼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7)阅读材料(3),从《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图中提取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1-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这一时期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2022-12-06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朱洪武课民种桑,盛泽开始有村落,“居民止五六十家”。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苏州)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嘉靖时,盛泽“居民百家,以锦绫为市”,开始成为四乡丝织品的集散地。清初发展更为迅速,户口日增,康熙时,“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明清时期盛泽还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汇集东庙”的现象。

——摘编自姚天祜《明清时期的丝织巨镇——盛泽》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盛泽镇兴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9 .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材料二   在讲述清末的中国经济时,我们注意到在18951913年间,至少有549家利用机械动力的制造业和矿业企业是由中国民间和半官方创办的。这些企业的创业资本达120288000元。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地区的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它出现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新中国初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4)国家发展离不开经济进步,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当下经济发展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2022-07-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率多穷困,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其隙时,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移向丽、巩前文《小衣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明清时期…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硕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各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但最终为什么没能过渡到工业文明?
2022-06-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