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种植土豆等农作物,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B.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
2 .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1-05-20更新 | 167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1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021-04-01更新 | 415次组卷 | 138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其发展状况具体表现在
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   ②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雇工数量更多
③手工工场内分工更加细密   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发展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2021-03-18更新 | 664次组卷 | 47卷引用: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衣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重农轻末思想开始松动
B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开始出现夜市的新形式
C湖南沅陵县曾出土元代油漆颜料广告。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元代广告服务业繁荣发展
D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A.AB.BC.CD.D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两位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杨师群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定义,并从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城市政治制度与市民斗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开拓、王权统治与工商经济、私有产权与自由雇佣诸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萌芽”实属一个不存在的虚假问题,对其展开研究的史学意义不应拔得过高。

曹守亮则从雇佣劳动、城市政治斗争、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指出了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认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萌芽及萌芽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依据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


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9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表明当时
A.新型生产关系得以发展B.家庭丝织业已基本解体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10 .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