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表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重农抑商有所松弛D.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2022-11-27更新 | 1117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清代,山西晋中有歌谣:“咚咚喳,娶来了,俺的女儿不嫁了,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号里的掌柜的。”这反映了山西当时(     
A.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B.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C.晋商经济实力最为雄厚D.工商皆本思想受到推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方志远指出:明代出现了“入仕”之外的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徽商、晋商、江右商等“十大商帮”活跃起来;当国家财政和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表明
A.民众的基本社会价值标准观念改变
B.私有财产合法化的时代正式到来
C.“仕途”与“财富”开始并驾齐驱
D.财富获得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契机
2022-05-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仍规定“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嘉靖(1522~1566年)以后,各种铜钱都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在有些地方,白银是唯一的货币,铜钱几乎被废弃。当时,白银地位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A.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B.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
C.市场白银数量的增多D.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2022-03-26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反映了此时期
A.经济重心的南移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工商业市镇兴起D.工商皆本思想形成
7 .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中后期,浙江湖州府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那些养蚕之家就于邻近市场购买桑叶。为了保证桑叶的供应,养蚕户向种桑户预交定金购买,俗称“秒叶”。这表明当时
A.商业资本日益强大B.区域性市场已经形成
C.精耕细作技术提高D.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2019-12-04更新 | 1074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