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密切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江南农村中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出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的局面。这一状况
A.扩大了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B.推动封建政府进行赋税制度改革
C.促使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如表为学者整理的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14世纪后半期17.1958.17
16世纪前半期20.1949.52
16世纪后半期23.0043.48
17世纪前半期32.1931.07
A.大米产量持续上升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白银的购买力下降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元时期,香药成为舶来品的代名词,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明清时期,沉香,乳香,檀香等香货不再被冠以“香药”总称的情况更为明显,它们更多时候是以各自具体的名称出现。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香药在国内已得到普及B.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范围扩大D.香药种植在国内得到推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
A.赋税苛重影响农业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农业生产呈现专门化地域化
5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材料三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摘编自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分别是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请回答:据上述材料概括徽商和晋商经商路线的一个相同特点,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

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了一批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上述专业市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明朝大量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D.沿海地区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2022-05-06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方志远指出:明代出现了“入仕”之外的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徽商、晋商、江右商等“十大商帮”活跃起来;当国家财政和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向“富人”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这表明
A.民众的基本社会价值标准观念改变
B.私有财产合法化的时代正式到来
C.“仕途”与“财富”开始并驾齐驱
D.财富获得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契机
2022-05-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嘉庆《崇安县志》载,清朝前期的福建崇安“土茶最多,乌梅、姜黄、竹纸次之。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工作列肆皆他方人”。据此可知,当时的崇安
A.特色资源吸引商业资本的介入B.本地生计受到外地人严重冲击
C.农产品商品性经营占主导地位D.粮食种植被经济作物生产取代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