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882年欧美各国遣使进驻北京已有多年,朝鲜向清朝提出“变通旧制”的两点请求:一是在两国间建立新的商务关系;二是派使节进驻北京。后经清廷议定,仅批准朝鲜第一个请求,而对派使节驻京予以拒绝,企图延续双方的宗藩关系。这表明清政府(     
A.天朝上国观念动摇B.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对外策略务实灵活D.外交转型艰难曲折
2024-05-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说明(     
A.近代国家外交理念转型B.不平等条约签订影响深远
C.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D.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
2024-02-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居于此传统,咸丰皇帝面对列强提出“公使进京”的要求,宁愿以全免关税的代价来换取列强取消此项要求。这(     
A.反映了咸丰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B.实际上阻断了与西方的交流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2024-01-07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4 . 以下为晚清部分进口商品数据,这些现象(     
钉铁条进口量洋纱价格(按包)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C.缘于外国商品竞争力强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大量权益。清政府将给予西方列强的条约权益视为清帝国的“恩施”,并强调这种单向施予应限制在条约范围之内,要求对方“恪守章程",不要在此范围之外“妄生冀幸”。这反映了清朝统治阶层(     
A.国家主权观念淡薄B.固守传统政治理念
C.严格履行条约规定D.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以在籍京官名义奉诏举办团练。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逃至上海,筹划“会防局”,后入李鸿章幕府,留意经世之学,重视研究西学。186110月著成《校郊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主张“采西学”和“制洋器”,强调“不自强而有事,危道也;不自强而无事,幸也,而不能久聿也。……自强而有事,则我有以待之,别一强而可弭之使无事也。自强而无事,则我不为祸始,即中外生灵之福”。次年,他将该书寄给曾国藩。《校邠庐抗议》最早发表于光绪二年(1876年)则本《显志堂稿》卷十、卷十二,共计22篇。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个人生平经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桂芬撰写《校邠庐抗议》的原因。
2023-04-1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冯桂芬痛心疾首的说:“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冯桂芬这一言论,可以用来佐证(     
A.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
B.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导致国人的思想僵化
C.清朝官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状一无所知
D.先进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2023-03-23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1853年,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皇帝连发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在“著即发行宝钞”上谕中,他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导致清政府这次币制改革最主要是因为
A.列强侵略白银外流B.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
C.建立近代货币体系D.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021-10-16更新 | 582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9 . 1843年开埠前,上海县人口只有50万;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达300万,外来移民占80%以上,既有周边地区的移民,也有英法美等国的侨民。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1865年,上海占全国对外贸易份额的45%。1913年,外企在上海的总资本达6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20世纪30年代,约46%的外国投资集中在上海。短期内,上海的跳跃式发展
A.表明城市近代化开始起步B.反映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彻底西化
C.缘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D.说明传统城市已经转向近代城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