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2 . 《四洲志》是在英国人慕瑞撰写的《地理大全》择要译出的基础上,经过林则徐编辑而成的一本关于世界地理的书籍。他在书中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林则徐编纂此书的主要意图是
A.熟知世界概况,开阔视野B.知悉世界情况,维护统治
C.实现王朝中兴,启迪民智D.崇尚经世致用,学习西方
3 .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魏源和徐继畲就对英美作如下描述:“(英国)遇有用兵和战之事,王及官民俱至议会,公议乃行,虽国王不能改:米利坚合众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材料表明,两位思想家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B.主张仿效欧美以发展资本主义
C.已成为政治改革的急先锋D.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4 .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反思之余,得出结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久远之谋。况目前驱鳄屏鲸,舍此易济。"这表明林则徐
A.推动了海防近代化的起步B.已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对东西方间的差距已有清醒认识
2021-01-07更新 | 15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士大夫耻言洋务”;而到了同治时期,像理学大儒李鸿藻、徐桐等人也在打探西洋的消息。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抛弃
C.洋务运动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D.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6 . 1842年.魏源建议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有能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等奇器的人,给子科甲出身;有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给予行伍出身。魏源的这些主张旨在
A.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B.发动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C.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D.摧毁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 .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了解外部世界的种种举措都不事声张;因鸦片战争被革职而复出后,办事作风一如从前,仍然主要围绕着平叛等传统事务,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被放在一旁,只是顺着当时的政治方向走。材料说明林则徐
A.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B.并没有做到“开眼看世界”
C.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影响甚小D.尚未产生改革中国的思想
8 . 文明的交流,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耶稣会士向教皇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 “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这种交流对双方社会转型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9 .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
10 .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