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A.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性
B.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2023-11-02更新 | 31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
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2023-10-27更新 | 500次组卷 | 17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教法兼行”的思想,主张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他在后面提到“以刑辅教”“先德后刑“,也与董仲舒的说法基本一致。这表明洪仁玕的法制思想(     
A.具有典型的儒家色彩B.秉承中体西用的观念
C.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意在提振天国的声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     
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
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
2023-10-07更新 | 398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据统计,列强在中国经营贸易的机构1882年为440家,1892年为579家,1913年达到3805家;在华贸易投资额,到1914年已达1.42亿美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通商口岸开放数量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世界工业发展水平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饭同食。”1947年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土地归农民私人所有。” 二者的相同点是(     
A.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B.促进了工农联盟
C.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D.废除土地私有制
9 . 19世纪末,清廷在战败后不顾朝臣与民众反对,以“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轻”为由割让台湾。与这一史实相关的近代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以上材料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