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0年起,张之洞为兴建汉阳铁厂,先后向英、德等国借贷,后又以大冶矿山作抵,向日本资本借贷;1897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借款450万英镑修建卢汉铁路。这些做法(     
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导致中国经济主权开始丧失
C.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求富思想D.引发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2023-02-04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河北·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61年11月“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重用汉人。她任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李鸿章、唐训方、阎敬铭、曾国荃等人,也分别出任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省巡抚。湘淮军将帅也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这种情况反映了(     
A.君主专制体制受到巨大冲击B.地方官员致力于维护本地秩序
C.清政府中央权力出现下移D.洋务派掌握了地方大权
2023-01-04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4 . 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 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023-01-03更新 | 415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5 . “(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举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刘永福D.左宗棠
6 . 19世纪60—90年代,奕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中体中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惊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B.史学观念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
2022-11-21更新 | 2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远达大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水手传到阿拉伯和波斯的。通过他们,中国发明的航海罗盘为欧洲人所熟悉。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传教士大批来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学和机械学知识……顺治和康熙(1644—1722)对传教士比较信任,西学逐大量传入。

——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技术的表现及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2022-11-15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空间”。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022-11-12更新 | 339次组卷 | 5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     
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
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2022-11-12更新 | 805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