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2023-05-15更新 | 152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后期,张之洞效仿外国创办了自营企业——汉阳铁厂。他认为矿业和铁路是民生基础行业,决不能与外人共享或分享,于是在其职权范围内坚决杜绝外资的渗入。这表明,张之洞(     
A.坚守“中体西用”理念B.革新和自强意识兼具
C.力倡“实业救国”道路D.致力于实现国家近代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向美国、欧洲分批派遣总计二百余名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后,主要投身于军事工业和近代海陆军,成为海军、船舶制造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表明洋务运动(     
A.废除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国防建设
C.发展了民用工业D.实现了富国强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为1858—1866年中外部分条约文本所用的法定文字情况统计。
年份条约条约文本所用的法定文字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英文
1858年中法《天津条约》法文
1861年中德《通商条约》德文、法文
1863年中荷《天津条约》荷兰文
1866年中意《通商条约》中文、意大利文
据此可推知(       
A.《万国公法》在士人中风行B.同文馆的建立应实务所需
C.中体西用的局限得以突破D.瓜分危机刺激了民族觉醒
2023-04-28更新 | 435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61年11月,清廷将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的军务及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皆归曾国藩“节制”,正可谓“当时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凡设官任职,国课军需,悉听调度,几若全国听命于一人”。清廷这一做法,意在(     
A.改变满汉权力格局B.应对边疆安全危机
C.推动洋务运动进程D.倚重湘军稳定局势
2023-04-21更新 | 559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洋务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C.官商合办的形式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清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7 . 1843年,中英订约时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改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而在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官员将“一体均沾”概念调整为“利益均沾”。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A.逐渐形成国家主权观念B.重视发展对俄关系
C.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67年,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京师口语藉耕,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观念已成社会共识B.顽固派坚决反对向西方学习
C.反洋教情绪阻碍近代化进程D.社会环境制约新式教育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中国……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西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①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②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年),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③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④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充分运用4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3-31更新 | 3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