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张之洞在《劝学篇》自序中反复申明,该书外篇所列学习西方的诸项内容都与六经之旨、三代之义相合,中国“圣经之奥义”“可以通西法之要指”,中国虽未“习西人之技,具西人之器,同西人之法”,但“已发其理,创其制”。张之洞这些言论旨在(     
A.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 . 李鸿章曾阐述兴办某一近代企业的意图:“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事实上该企业兴办后也达到了预期,“就中国洋面运中国官粮,外人断不敢欺侮……海运费大减而运极速。”关于该企业的兴办,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响应了清政府“广为制造”的谕令
C.背景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体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3 . 【不同历史著作中的洋务运动】
在不同历史著作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目录有明显差异。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第三章   “庚中之变”与清廷政局
第四章   洋务运动与西方生产力的引进

第一节   洋务事业的启动

第二节   求强与求富

第三节   教育文化的变革


第五章   城乡变动与社会结构的更新
第六章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亡
第七章   维新变法与思想启蒙

——摘自李喜所、李来容著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第十四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五章   早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文化
第十六章   俄罗斯文明的主要特征
第十七章   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第十八章   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第十九章   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

第三节   中华技术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第四节   自强运动

第五节   维新运动

第六节   “新政”和立宪运动


第二十章   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与冲突

——摘自马克查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根据上述目录材料,从两种不同历史观念中任选一个,对洋务运动进行评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2-04-24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4 . 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B.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C.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D.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2020-12-16更新 | 323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人文艺术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1861年,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李鸿章认为,如能使用火器与西洋抗衡,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由此可见,二者均主张
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B.引进西方科技解决内忧外患问题
C.发展近代工业实现“求富”目的D.利用外国势力镇压国内农民起义
7 .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2020-11-18更新 | 542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6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就普鲁士公使李福斯扣押丹麦在华商船事提出抗议,并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最终迫使李福斯释放丹麦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这表明清政府
A.着力改变弱国形象B.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
C.完善朝贡外交体系D.蕴含近代的外交理念
9 . 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10 . 洋务派认为:“一旦海上有事,海程梗阻……而内地又无处采买-……贻误军需”。所以,除了最早兴建的几个军工厂位于沿海外,后来兴建的绝大多数军工厂都选址内陆。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反映出洋务派
A.寻求更加稳妥的国防战略
B.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C.致力于平衡东西工业发展
D.由“自强”逐渐转向“求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