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1 . 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 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023-01-03更新 | 417次组卷 | 29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     
A.学习日本成为共识B.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C.维新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淮军迅速发展。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许多湘、淮集团的汉族将领先后充任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他们掌握了地方的用人权、财权、军权、司法权。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受阻B.内重外轻的局面形成
C.地方分裂割据局面形成D.中央集权遭到了削弱
2023-01-01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做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不少地主唉声叹气说,丰收“与我无份”。除此之外,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凸显小农阶级的局限性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D.致使清廷统治基础丧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19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     
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神机营机器局总办恩佑,向丹麦祁罗弗洋行订购了发电设备。第一盏电灯被安装在慈禧太后的西苑寝宫仪銮殿
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派专使从美国订购了发电机和电灯,并在总督府衙门附近建造厂房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招揽江浙商人筹集股款,在台北府东门创设“兴市公司”,并从国外购进发电机,建设电灯厂,为巡抚衙门、布政司各官署以及附近街道提供照明用电
A.洋务派重视引进西方新技术B.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转变
C.传统社会生活习俗日益西化D.电力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
2022-12-22更新 | 174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的外债可追溯到广东十三行对外商的“行欠”。从1853年起,清政府的外债逐渐发展起来。清政府以“借师助剿”的名义多次向洋商借款,这些借款单笔一般不超过50万两,通常以一年为期,随借随还。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清政府筹划“海防”“塞防”,卷入中法战争等,这些都耗资巨大,清政府只得举借外债。这一阶段比较大额的借款有“西征借款”(1595万两)、两次“轮船招商局借款”(共200万两左右)、四次“广东海防借款”(共500多万两)、“滇桂借款”(100万两)、“福建海防借款”(400万两)、“津沽铁路借款”和“津通铁路借款”两笔外债(共约80万两)以及“三海工程借款”和“内务府借款”(共约170万两)。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先后发起了“上海洋商借款”、“汇丰银款”和“汇丰镑款”三次借款活动。战后又追加了“瑞记借款”和“克萨镑款”两笔军事外债。五次借款总额为41545998.68两,加上利息接近1亿两。为支付《马关条约》要求的赔款和“赎过费”,清政府又发起了“俄法洋款”“英德洋款”“续借英德洋款”三次大借款。据统计,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对日赔款、对外借款本息,再加上作战费用和发行的国内公债,总额近6亿两白银,清政府的财政平衡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不得不依赖外债度日。外债不但需要支付高额利息,还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如以关税、厘金做担保,将海关行政管理权委托给洋人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贺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晚清外债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债“发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的借款所造成的历史影响。
2022-12-1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公车上书”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士人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力量所表现出来的群众性爱国运动。这缘于当时(     
A.晚清士人出现干政的倾向B.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C.知识分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9 . 1864年至1894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多家军工企业,迫及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天津、西安、兰州、昆明等地区。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B.学习了西方的先进制度
C.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影响D.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2022-12-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     

图:(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
A.计算税额B.统计可入伍人数
C.加强基层治理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