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 道试题
1 . 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C.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D.挽救民族危亡
2 .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天不变,道亦不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活动失败原因时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太平天国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2016-10-09更新 | 238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盘县第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 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4 .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2016-09-27更新 | 667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5 . 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立乡官,使我民尽为贼助。”这表明乡官制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
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
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
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工作的美国人马士在《远东国际关系史》表达了他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他说:“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形胜之地——委弃,临战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船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中国的将领们个个显出无能,而且很多是懦夫。政府的颜预腐败,在国家危机之秋并无异于承平之际;而中国人民虽则有了一点国家意识,还依然是一个原始的群体,其唯一的原动力就是个人的利益,但知盲目地愤怒,而不知为国家利益而发奋图强。在战争期间,中国不是以最大的精力用之于杀敌致果,而是用之于乞求列强的干涉,中国的统治者们指望不须认真努力救治其积弱的后果。”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作者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既可以提炼材料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都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8 .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9 .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
A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1年圆明园遭到破坏
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A
B.B
C.C
D.D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川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