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历史上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有识之士都能根据时势提出自己的应对之策,来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材料二   “我中国标本宜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也耶。亟宜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对自然的认识及对改造自然的观点,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面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面临的新变局,郑观应的应对之策。分析他的理想未能实现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在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制度的不断碰壁中,我们应该传承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2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清末新政
2019-11-15更新 | 271次组卷 | 3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3 . 观察如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2019-11-15更新 | 246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晚清顽固派曾这样评论洋务派:“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由此可见,这两个派别(     )
A.对待西学的态度相同
B.维护清廷的方式不同
C.阶级属性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5 .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2019-10-18更新 | 468次组卷 | 3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2019-09-15更新 | 1288次组卷 | 4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名校
7 . 下图漫画讽喻了列强对近代中国某次侵略战争。一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一帮西方人在旁边无动于衷地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此次战争导致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8 . 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19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说明了

A.清军武器长期领先世界
B.因循守旧加深民族危机
C.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D.战术运用决定战争成败
9 . 洋务派以“官督商办”模式创办民用工业时,郑观应指出它既解决了资金困难,又避免了地痞阻扰、吏役敲诈勒索。后来,郑观应却赋诗一首“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郑观应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逐步深入
B.民族资本成长后呼吁自由经营
C.吏役敲诈勒索现象仍然存在
D.官权泛滥侵害股商管理和利益
10 . 近代中国跳出科举制度的束缚,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最早开始于
A.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
B.维新派创办的学堂
C.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D.清政府“新政”废科举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