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7-12-26更新 | 333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20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5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6 .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
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D.北京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
8 .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
A.《胶澳租界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9 .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