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盆,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甚至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洋学堂、洋装书、洋服等。义和团极端仇视洋货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B.列强瓜分中国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C.洋货的倾销造成了小生产者大量破产D.西方传教士与国内民众存在文化分歧
2 . 下图揭帖文字的部分节录为:“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合约”是指《辛丑条约》B.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C.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揭帖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2023-1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称要消灭所有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有联系的事物。他们把一些铁轨拆掉,焚烧火车站和切断电报缆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具有盲目排外性B.激发了国民的抗争意识
C.形成了统一领导D.结成了广泛的革命战线
2023-12-04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义和团揭帖,大多以精于象纬之学,料事如神的预言家《刘伯温碑记》的形式出现。其中有一个揭帖写道:“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这体现了义和团(     
A.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政府B.利用揭帖广泛地发动人民
C.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D.具有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使葛罗宣称愿在“海口助中国剿贼,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江苏巡抚薛焕且主张攻入南京后,“应以五成归中国充公,以五成分赏中外兵勇,以中国二成、外国三成为断”。这说明当时(     
A.列强转变了对华侵略方式B.江南督抚谋划“东南互保”
C.太平天国政权的形势危急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023-11-3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宏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严复在《主客平议》中说道“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遗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己。”严复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2023-11-2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兴化市2023-2024年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A.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
C.是对清廷沦为洋人朝廷的回应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2023-11-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中国民气”,其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B.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D.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2023-11-21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义和团运动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句话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推动了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C.使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侵略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关于材料中所指的“暴乱”,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暴烈的排外行动中蕴结着经济意识B.“仇教”中蕴含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
C.历史的局限性掩盖了民族的正义性D.强烈的御侮心同陈旧的天朝观结合
2023-11-20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