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1898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闫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10月,朱红灯的义和举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态度,并分析形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3-12-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的干涉应当被视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作出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查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战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两江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认识。
2023-12-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艰辛的探索史和抗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一阵枪炮声和呐喊声中拉开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着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获得的特权,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在通过口岸及所侵略的地区,从多个方面都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结合所学,写出“两场久远的战争”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场久远的战争”“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表现。
(2)材料二是某班学生绘制的“近代前期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思维导图,其存在着明显不足,忽略了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努力。请结合所学,仿照思维导图,增加两个重大事件,并且说明增加的理由。(要求:层次清楚,说明部分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叙事塑造历史有历史学者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具有“三重性”:作为历史学者眼中的历史事件本身,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切身感受,作为政治阶层的立场和价值诉求。

材料一:美国学者周锡瑞所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山东—父和团的故乡

山东的社会经济区

义和团的故乡

鲁西社会组织

山东士绅的分布

第二章   秘密宗教、义和拳和民间文化山东秘密宗教起义

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

晚清习拳者和秘密宗教

民间文化和农民村社

第三章   披着基督外衣的帝国主义

洋货进口的影响

……

材料二:

中国学者相蓝欣所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清廷朝政的失衡
第二章   失控的洋人
第三章   德国式的帝国主义

   争夺势力范围与多变外交风云

……

   德国的炮舰政策与胶州湾事件

……

   清廷的困境与义和团的兴起

第五章   群情激愤的山东
第七章   威胁动武
第八章   通往冲突之路

……

材料三   “义和拳的纪律:不打人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和在教的间。”

——杨顺堂、杨高堂(山东德州小杨庄村民)1960年代采访口述

材料四   大臣刚毅认为“奉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五   “见人即杀,亦不分辨,见有礼拜堂即放火烧之。”

——(英)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

材料六:本年夏见,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董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材料七: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义和团兴起的表述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五中亲历者眼中的义和团形象。
(3)材料六和材料七中对义和团的性质分别做了怎样的定位?
(4)综合以上三组材料,你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三重性”。
2023-12-05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中的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下表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至同治五年(1866)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1874)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年(1884)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2023-10-1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等三县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探索·抗争。

材料一   图1、图2分别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



图1

图2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材料四   义和团事件……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义和团事件是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的农民起义的朴素形式。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10、图11的历史事件(或其后果)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维新变法运动。
(3)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中马克思史学家观点的正确性。
2023-10-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学术情境——时人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如何理解上述史料的解释?
2023-09-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讲晚清民初中国人民的抗争与国家出路的探索(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

材料三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五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六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主题二义和团运动

材料七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八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九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十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十一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

——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基础测评*
(1)请结合所学将下图中的A、B、C、D空白处补充完整,并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4)结合材料七,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5)依据材料八,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7)依据材料十说明义和团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8)根据材料五、六,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历史纵横*
(9)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材料十一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3-09-0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17·纲要上第17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对于外来文化,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既反对照搬照抄,也反对全盘否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羽翼未丰,还只是道教的附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的有意识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为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它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这些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因受神学的限制,不可能是西方最先进的近代科学成就。但这些对当时的中国学者来说毕竟是新鲜的,必然会对他们某些传统的观念和认识产生冲击,使他们的视野有所开阔。由于当时统治上层的保守,其中有用的知识并未被推广。再者,关注这些知识的还只是一些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开明学者,范围还相当狭小,因而,这些自然知识的实际社会作用也是有限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谓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运动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伟大与中山先生的少年环境是有极大关系的。

——根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佛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传播渐广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朝韩愈面对佛教的冲击而作出的回应。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之际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影响有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在科技方面开阔中国学者视野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拳匪运动”的名称,并说明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原因。
2023-05-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统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