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讫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6年为晚清政治史新体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变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完全从清史学科中剥离出来,归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另一重大变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现代化叙事模式当作资产阶级史观加以批判和摒弃,构建起一个纯粹的革命史体系。这个革命史体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个过程”为基本发展线索,揭示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过程,突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并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具体内容。“三次革命高潮”,即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为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第三次为辛亥革命。“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都是在这一体系之下展开的。但在“八大事件”的研究中,洋务运动虽然历经30余年,在晚清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清朝统治阶级发动,未被列入“三次革命高潮”序列,因此并不受学界重视。同样,清末最后十年新政作为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几乎被学术界忽视。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1)指出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并概括其突出特征。
(2)试以“晚清时期政治史”为单元标题,重新构建一个不少于4课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时空、事件逻辑清晰,内容须包括“课时”、“子目”标题以及材料中的史实)
2021-12-29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随着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总督(单位:个)
总数满人汉人
17481192
17791174
18641867826
18721875817
18761883808

——整编自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总督构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背景,并结合所学,对该事件作一简要评述。
2021-03-09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情况:据统计,被掠和破毁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盒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针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

我亲眼看见许多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害者……是根本没有武装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能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

材料三: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有因抢劫发生的强奸妇女之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中记载的事件各发生于哪一次侵华战争中?其中火烧圆明园发生于哪一年?
(2)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的罪恶活动。
(3)上述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19-09-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人认为应该叫“通商战争”,因为该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

(1)以上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请任选其一,指出这一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体现出的一种进步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教士们进入中国后,常常游历四方,到处传教,因而对中国有了比较切实的认识。他们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下的札记、日记、书信等等,在欧洲人眼前展开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大大开阔了欧洲了解东方的视野。利玛窦留下的关于中国的札记,内容包括了当时明代中国的各方面情况,以及耶稣会自沙勿略以来在华传教的过程。1614年,比利时籍耶稣会金尼阁将这部札记带回欧洲,并将它由意大利文译成拉丁文,于1615年在德国奥斯堡出版。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1900年,基督教在华北广泛地受到攻击,然后攻击者被一次多国的外国入侵所镇压,在这一转折期以后,传教运动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具有良机的新时代。通过1860年中法《天津条约》中的一个花招取得的“在所有的省租地和购地”的权利,可以越来越频繁地加以利用,以便在限制其他外国人的远离条约港口的地方建立布道站。如下表(1919年新教各教派的相对力量;显示主要教派的力量而不考虑它们来自何国):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列强在华传教的主要特点,并就此进行简要评价。

2018-03-01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