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
A.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B.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
C.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D.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
2021-09-03更新 | 725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3-01-03更新 | 205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统计,武昌起义半年后,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近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这些报刊中,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刊占主流,报刊可自由发表政见,内容大多是“主义”之争,是各政党不同政见主张辩论、相互攻讦的工具。这种状况的出现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B.人民大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政治理念
C.中国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D.知识分子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2021-11-23更新 | 706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检测(B)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016-11-27更新 | 2245次组卷 | 3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模拟(一)历史试题
5 . 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要求,内阁总理的人选由总统提名,但总理一经由议院通过后,全部内阁阁员应由总理自行遴选。而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内阁阁员都是经过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或同意的。这表明当时(     
A.三权分立原则遭到了破坏B.总统独揽国家行政大权
C.政治民主化进程面临挑战D.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2023-10-12更新 | 197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为1912年辛亥革命周年纪念之际《真相画报》发表的马星驰的系列漫画《一年来之回顾》。作者创作该漫画意在(     
A.表达对民主宪政前途的忧虑B.展现清朝末年复杂的政治形势
C.讽刺北洋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D.表明民主法治已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是仓促发起的,新军军官的秘密被泄露,不到3000人的士兵只得奋起自救,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在六个星期内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行独立。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因素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仅对南方诸省有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
2021-11-28更新 | 652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11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